中国大部分的孩子在上学读书期间非常的辛苦,只怕落到别人后头。
经过十年的寒窗苦读之后,就等高考结束之后,能收获一颗硕果—拿到高校录取通知书。
对于那些偏远山区的孩子们来说,他们的求学之路更是不容易,之所以能坚持下来,就是因为觉得只有通过高考才能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命运。
所以为了抓住这个机会,有的人真是付出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,但是有些人却完全不用经历这些辛苦,用卑鄙无耻的手段冒名顶替他人的身份,窃取人家的收获成果。
殊不知,这种做法自己是幸福了快乐了,可是却毁灭了被人的一生。
陕西的一名男子杨登科就遇到了这样的不幸,有人冒用他的名字上了中专,8年之后顶替者成为了副镇长,在气愤无奈之余,杨登科要求索赔183万。
中专落榜 高考中榜
展开剩余92%杨登科出生在陕西吴起县一个农民家庭,父母每天起早贪黑地在农田耕种,费力地养活着家中的七个孩子,杨登科是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一个,所以也最受父母的宠爱。
杨登科从小就非常聪明,也喜欢读书,疼爱他的父母看到他懂事好学的样子也很高兴,决定不惜余力地供他上学,将来能考上一所大学,走出贫困的农村,有个好前程。
杨登科也很懂事,清楚家中的情况,所以他想报考一所中专,这样就可以早些毕业参加工作,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,还可以补贴家用。
1999年,杨登科初中毕业就报考了中专,但是,令他失望的是,他还是落榜了。
最后,一家人经过商量之后,决定让他继续接着读高中,于是,父母花了1800元让他进入吴起县高中就读。
杨登科知道这些年父母供他读书不容易,所以进入高中后,他在学习上非常的用功努力,老师们也都喜欢学习好的学生。
杨登科不但担任了学生干部,几乎每年学校评选好学生,都少不了他的名字。
就这样,经过三年的勤奋苦读,他收到了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的录取通知书。
杨登科欣喜激动地仔细地看完入学须知,然后就去乡政府办理户籍迁移手续,他想早点把这些手续办完后,就等开学入学,心里也就踏实了。
当他高高兴兴地来到乡政府办理的时候,办事的工作人员却说他的身份是假的,他不是杨登科。
大学毕业后 工作受阻
工作人员的话一下子把杨登科给说懵了,他赶紧追问工作人员这到底是什么情况。
通过工作人员的一番解释,杨登科才知道,早就在1999年8月的时候,“杨登科”的档案就被转到了延安市农业学校。
杨登科有些糊涂了,延安市农业学校不就是自己在初中毕业报考的那所中专吗?
自己都没接到通知书,怎么档案就莫名其妙地给转到这所学校里去了呢?
不过当时他最着急的是赶紧办好大学的入学手续,能顺利地进入大学,其他的事情还是等最后再说吧。
所以他不断地请求工作人员帮助他解决眼前这个问题。
最后,在工作人员的指点下,他回到村里开了证明,重新上了户口之后,才办妥了手续,顺利进入大学的校门。
三年之后,杨登科大学毕业了,杨登科高兴的以为自己可以顺利的找到合适的工作了,可是事情却并没有他想的那么简单。
杨登科找到了一家不错的单位,但是调取他的档案时,却发现他的档案中没有初中部分的任何信息。
这让杨登科想起了当时自己准备往大学转移户籍时,自己的户籍已被人使用,迫于无奈自己又重新上了户籍。
杨登科一头雾水,他不知道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。
当时就是因为自己上初中这段时间信息缺少,所以无法进入那些自己满意的工作单位,眼看着自己的大学同学都陆续走上了不错的工作岗位,他心里是真着急。
为了生计,再也不能这样耗下去,于是杨登科开始四处求职打工。
对于这样的现状,杨登科当然是不甘心的,自己从小学一路寒窗苦读到了大学毕业,初中的信息档案怎么会莫名其妙地失踪呢?
他下决心一定要拨开迷雾找出真相。
黄登科与杨登科
杨登科想起了当初自己去办户籍迁移手续时,工作人员曾说过自己的档案被人转到了延安市农业学校了,因为后来自己顺利进入了大学,所以就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。
现在自己不能再含糊下去,一定要查清楚。
他来到县人事局查看了自己的档案,证实了自己当年确实是考上了延安市农业学校,但是有人拿走了通知书,冒充自己去上学了。
经过一步一步的调查,他终于知道了那个顶替自己上学的人叫“黄世权”,用“杨登科”的名字完成学业之后,又到公安部们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“黄登科”。
这位黄登科2002年从延安市农业学校毕业之后,就顺利地被安排一家不错的单位去工作,之后发展得一直不错。
而自己经过那么多年的辛苦努力的学习都白费了,杨登科越想越觉得不公,于是在他找到黄登科,想弄清楚事情原委。
但是黄登科却并不承认有这么一件事,反而还说请杨登科不要再来骚扰他。
杨登科更加愤怒,于是他决定为自己讨回一个公道,从而走上了维权的道路。
他开始找有关部门进行申诉,从人事局到纪检委,他几乎都跑遍了,他不停地在检举、申诉。
因为没有一份安稳的工作,杨登科的日子过得异常艰难。
而此时的黄登科却是像走了狗屎运一样,事业发展得非常顺利。
2007年的时候竟然升任到了了副镇长的职位,之后家里还购置了罐车、铲车,随后又开了一家加油站,开着名车,住着大房子,日子过得是要多滋润有多滋润。
杨登科看到黄登科没用自己努力,却享用着别人的劳动成果过得有滋有味,而自己经过多年的辛苦努力,却给别人做了嫁衣,这口气怎么都难以咽下去。
但是在维权的道路上,他因为提供的材料证据不足,所以无数次上诉无数次又被驳回,政府部门表示没有有力的证据,是无法帮助他伸冤的。
杨登科几乎把钱全花在了申诉上告的上面,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变得更加拮据。
杨登科觉得自己的人生被黄登科给毁了,一些相关部门也有责任,所以他把黄登科和相关的部门告诉了法庭,要求索赔183万元来补偿自己的损失。
杨登科的妻子不让他再折腾了,曾经无数次地规劝他认命,算了吧,还是想办法先过好当下的日子最要紧,好好把孩子教育成才比什么都重要。
但是杨登科就像魔怔了一样,坚持自己的想法,一定要讨回个说法。
一气之下,妻子带着孩子离开了他。
妻儿离开他之后,杨登科虽然很难过,但是他依然觉得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,不想就此止步。
人在做天在看,2018年的时候,黄登科被开除了公职,撤掉的他副镇长的职务。
但是这并没有让杨登科感到有多高兴,因为他想要的是解决自己的问题,而不是黄登科倒了霉撤了职就算达了自己的目的。
不过,在政府部门调查黄登科的问题时,杨登科所举报的问题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。
对这件事情也做了认真的调查,但是调查结果却出乎了杨登科的意料,事情远远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简单。
“冒名顶替”调出结果
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,这起“冒名顶替事件”竟然与杨登科的父亲有直接的关系。
当初是杨登科的父亲因为家里着急用钱,所以在别人的介绍下,与黄登科的父亲做了笔交易,把杨登科的中专录取通知书以3000元的价格做了转让。
黄登科虽然知情,但是却并不清楚整个事情的经过,只知道自己可以用别人的名义上中专,而毕业之后也不是学校分配的工作,是自己通过了资格考试才进入的工作单位。
2020年2月,法院进行了判决,通过有力的人证证实,杨登科的父亲与黄登科的父亲私下交易学校录取通知书的事情属实,双方都存在着过错,所以杨登科不能获得赔偿。
而黄登科的事业岗的编制是通过县里的考试获得的,所以与杨登科的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没有什么 因果关系。
面对这份判决书,杨登科很绝望,他说,自己之前问过父亲的,他不会出卖我的通知书的,如果父亲因缺钱出卖通知书,那为什么之后还会花1800元钱把自己送进高中呢?
但是,作为关键人物的杨登科的父亲已经去世了,这些话法庭无法进行证实,所以不能作为有力的证据。
而黄登科的父亲却找来了当初的介绍人当庭作证,说是杨登科父亲主动出售儿子的通知书。
虽然杨登科心里感到非常的憋屈,但是因为这件事情是由自己的父亲造成的,他又能怎样呢?
黄登科虽然被撤职了,但是他家里有钱有产业,日子是不愁吃不愁穿的。
而杨登科就不同了,经过这么多年的折腾,现在也是已近中年,还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,连房子都是租住的,妻儿也很少与他联系,日子过得很是辛苦。
不久前总算在朋友的帮助下,找到了一份工作,勉强可以糊口。
当朋友问他,是不是还要上诉时,他无奈地说:“因为这件事,自己失去的太多了,等以后找到新的证据再说吧。”
说这话的时候,他已经没有了之前的义愤填膺,显得很平静。
杨登科所谓的“冤屈”就这样落幕了。
结语:
杨登科的父亲因为一点钱财,把儿子的人生前途卖给了别人,但是这件事情发生之后,如果能够及时告诉儿子事情的原委,杨登科可能就不会经历那么多的人生曲折,落得个妻离子散的悲凄结果。
但是如果杨登科能够理智些,听从妻子的规劝,不要不管不顾地把全部精力和钱财都花在“讨公道”上,顾忌一下家庭现状,那么,他的生活可能又是另一番模样。
而对于不劳而获的顶替者黄登科,在毕业之后,能够进入县里的事业编制,有可能真是他靠自己的努力考取的,而不是中专毕业后分配的,所以法院驳回了杨登科的申诉。
对于“冒名顶替”这个事件,其实双方都存在着过错,因为买卖学籍本身就是违法犯罪的行为。
发布于:天津市